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第七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原主席,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今天(8月9日)上午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
杨福家同志因病于2022年7月17日8:32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
杨福家同志生前及逝世后,中央领导同志、各有关方面领导同志以各种方式表示关心、慰问和深切哀悼。
今天上午,龙华殡仪馆大厅内庄严肃穆。杨福家同志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大厅上方悬挂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杨福家同志”,横幅下方是杨福家的遗像。厅两侧书题“全球视野家国情怀科学探索知微著 追求卓越精神励当世”及“历史使命作育栋梁争创一流谋深远 力行博雅风范垂千秋”,那是杨福家同志一生光辉的写照。
上海市副市长陈群、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龚学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胡思得、朱祖良,中国科学院院士沈文庆、林国强、马余刚,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堂,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市教委主任王平,上海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倪前龙,第九届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原党组书记孙正心,中科院上海分院分党组书记、沪区党委书记李正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李燕,市金融工作党委原书记季文冠、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慧芳、华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张济顺、东华大学原校长徐明稚,上海开放大学原校长张德明,宁波市副市长朱欢,上海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张家科;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校长金力和校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原校长王生洪、杨玉良,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戴志敏、党委书记唐裕华和领导班子成员、原党委书记赵明华,宁波诺丁汉大学理事长徐亚芬、党委书记应雄和相关校领导向杨福家同志遗体三鞠躬,作最后送别。杨福家同志亲属、生前友好、同事、学生等前往送别。
复旦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裘新在遗体告别仪式上介绍社会各界哀悼、关心、慰问情况。常务副校长许征主持告别仪式。党委常务副书记周亚明宣读杨福家同志生平。
杨福家同志逝世后,送花圈或发唁电的还有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馆,中国科学院和学部主席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工作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
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上海市科技委员会、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共杨浦区委、杨浦区政府;浙江省教育厅、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政府;中共复旦大学委员会、复旦大学,中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委员会、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杉达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香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内蒙古大学、海南大学、安徽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厦门工学院、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物理学会、中国辐射防护学会、中国核学会、中国核物理学会、亚洲核物理联合会、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上海核学会、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物理学院(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等研究院所;各高校、各学会、各研究院所、各出版社、各校友会、各基金会等对杨福家同志逝世表示哀悼,对家属表示慰问,并送花圈。
他的离去,是中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损失
杨福家同志1936年6月生于上海,浙江镇海人,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为我国应用物理研究作出杰出贡献。他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为学校开展“通识教育”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高度重视中外人文交流和国际合作,具有先进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他毕生钟情于党的教育事业,致力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大学管理、教学科研、教育国际交流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赢得了国内外教育学界的尊敬,展现了一名人民教育家的风范。
杨福家同志的离去,是中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损失,是复旦大学的重大损失。
家人痛别杨福家:犹记“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岳父在7月17日永远离开了我们。我们的小家庭失去了相濡以沫的丈夫、正直能干的父亲、和蔼可亲的外公,这些天来我们一直沉浸在无法自拔的悲痛之中。”杨福家同志家属代表、女婿孙永年在答谢词中说,岳父杨福家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的科技事业和教育事业。
“尽管岳父的工作异常忙碌,他对家庭的关心却始终无微不至,让平凡的日子变得美好而可爱。”孙永年在接受采访时说。
杨福家的女儿杨奇志至今仍清晰记得小时候父亲教她做功课的情景。杨奇志从小胃就不太好,父亲杨福家总是嘘寒问暖,每次吃饭还要关照她注意饮食冷热,遇到好吃的首先要夹给她。
女婿孙永年于上世纪80年代就读于复旦大学生物系,聆听过生物系教授、岳母彭秀玲的课程。1986年,孙永年第一次见到杨福家先生。一起在家中吃饭时,感受到岳父平易近人,谈吐不凡。在规划职业前途时,杨福家给了孙永年高屋建瓴的指导,以及细节上见微知著的提点,令他受益匪浅。
在孙永年看来,岳父岳母是一对贤伉俪,岳母支持岳父的事业,陪同出访各地。他们保持俭朴的家风,家庭生活融洽。近年来,岳母的心脏不太好,连出趟远门都有困难。岳父为了照顾好岳母,承担了家务琐事,还多次取消出差,甚至连计划中的腰部手术也犹豫再三,一推再推。如今,这对相濡以沫60多年的夫妇天人永隔,情思绵延。
外孙出生后,杨福家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多有含饴弄孙之乐。在杨福家的建议下,一家人的假期行程中多了参观博物馆这一项。不管跑到哪里,杨福家总要带着孩子一起参观各类博物馆。他注重培养、鼓励孩子,激发孩子的兴趣爱好,点燃心中的火种。
无论国内外,杨福家与家人都十分珍惜相处的时光。2013年的一个夜晚,杨福家与家人在昙花一现时合影留念。2016年7月,杨福家先生80大寿,女儿一家三口特地回国贺寿。后来,由于工作变动、疫情等因素,他们久久未能回国探望二老。六年已过,竟成永诀,杨福家先生80岁寿辰的家人合影成了最后的纪念,而“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温馨场景镌刻在他们的记忆中。
山水兼程,送别杨福家先生
一早,一位耄耋老人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步入龙华殡仪馆告别厅。他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士胡思得,昨天专程从北京赶来,不远千里送别与他结下近70年友谊的杨福家先生。
“那是1954年,我们是一起在复旦物理系读书的同班同学。当时学校里都知道有个杨福家,物理、数学都特别棒,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胡思得说起与杨福家的相识,往事如在目前。
杨福家不仅在科研上为我国核物理事业作出开创性成就,还在上世纪90年代与胡思得任职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积极在科研项目等方面交流合作上有建树。胡思得对子女的教育也得到了杨福家的教育理念启发与帮助,他对这位老友心怀感激。
除了胡思得院士,还有王广厚、苏定强等33位校外中国科学院院士,翁史烈、杜祥琬等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对杨福家同志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对其家属表示深切慰问,并送花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也送了花圈。
宁波市副市长朱欢毕业于复旦大学,今日前来送别恩师杨福家先生最后一程。“在宁波,在宁波诺丁汉大学、宁波中小学,杨福家先生的治学精神、教学理念都深入人心。他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家乡人,为宁波的科技教育方面的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希望把杨福家先生的教育理念和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
现场来送别杨福家老校长的还有宁波诺丁汉大学理事长徐亚芬等,她说:“从此宁波诺丁汉大学失去一位好校长。杨校长走了,他的办学理念、创新精神,他对学生的关爱、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深远影响依然长存。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师生们会永远怀念杨校长。”
上海本地及各地各级领导、各界人士,生前同道、好友、同事、学生前来现场的不计其数,还有的发来唁电或来电表示沉痛哀悼。
师生有的现场送别,有的校内挂千纸鹤寄哀思
今天,复旦大学师生纷纷前往告别仪式现场,送杨福家老校长最后一程。
站在杨福家先生的遗像前,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特聘教授马余刚久久凝视,不能自已。一幕幕关于杨福家老校长的印象,在脑海中返现出来:他热爱祖国,几次报告中他常对大家说:“中国,我心中世界开始的地方”;他关怀年轻人的成长,不拘一格降人才,给年轻科研人员施以沃土,展开梦想的空间;他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在核物理研究中做出国际公认的突出成果,留下永恒的“原子物理学”经典教材;他的教育理念致力为公,因材施教,博雅并举。“从杨先生的身上我感受到的是真理的梦想、平等的梦想、国家强大的梦想。只有不断地追求卓越,我们才能无限接近我们的梦想。”马余刚说。
现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傅云清负责杨福家同志的部分治丧工作。送别杨先生,他说:“先生是教育界的大家,工作中曾有机会数次聆听先生的谆谆教诲,受益匪浅。先生不在了,我只想为先生略尽绵薄之力,希望他一路走得安心、顺利。”
在留学道路上遇挫,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青年研究员屠秉晟在杨福家先生的鼓励下继续前行,被杨福家的精神引领方向。屠秉晟没有想到,求学归国后,再也无法向杨先生请教“奇妙的原子世界和博雅的育人思想”,只能在告别仪式上再见先生一面。“您走得实在太快了,快到我们还没有来得及问自己,能不能承担起您留下的重任?但是,我们知道,青年一辈科学家必须肩负起复兴祖国的历史使命,因为心中的那颗火种早已被您点亮!”
“永远不会忘记杨先生在2018年10月25日《杨福家传》新书发布会上说的话:‘人生是短暂的。但是应该在短暂的人生中留下一些东西,为人民做一些贡献。’”杨福家院士助理、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杨柳说,“大师远去,精神长存。他博学笃行、爱国奋进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他追求卓越的人生将永远定格我们仰望的璀璨星空上,永不落幕。”
《杨福家传》作者、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霍四通说,老校长杨福家先生一生有很多第一。他是新中国第一批派往西方国家留学的科技人员。他是复旦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副系主任,也是复旦历史上最具国际影响力、最富改革精神的校长。他第一个提出要把复旦大学办成国内外一流大学,他倡立的“追求卓越”已经成为开放的上海的城市精神。他是第一位在国外权威出版社出版英文著作的中国核物理学家,第一位担任外国著名大学校长的中国公民,并前所未有地连任四届十二年。他是创办中外合作大学的第一人。“作为时代的鼓手,他总以精准而奋进的鼓点,为祖国发展、民族复兴的华彩乐章增光添彩。如今复旦大学正在建设‘第一个复旦’的征程中阔步前进,老校长追求卓越、勇争第一的精神给予我们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到现场送行的,不仅有老师,还有学生。“在新生入学之际,我有幸现场聆听杨校长教诲、解惑。专业学习中,也经常翻阅、研习杨老著的《原子物理学》,常看常新,获益匪浅。作为晚辈、学生,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送杨老最后一程。”2019级核科学与技术系本科生周博修说。2019级现代物理研究所直博生任百惠同样难忘在19级新生座谈会上第一次见杨福家先生,“先生教导我们不仅要搞好科研,还要广博地学习,找到自己人生的‘火种’并为国家作贡献,现在我还在这条路上学习并努力着。”2020级核科学与技术系本科生刘子豪在杨福家老师的《原子物理学》教材书中,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于物理的热情。他一直期待见到书的作者,却没想到是在告别仪式上。“‘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作为现代物理研究所的一名研究生,我们要秉承先生遗志,继承先生的科研精神,继续为祖国的科研作贡献。”2021级现代物理研究所硕士生董旭说。
在复旦大学校内,有师生折起了千纸鹤,挂起了横幅,缅怀老校长杨福家。在光华楼前的光华大道、第三教学楼对面、核科学与技术系门口两侧、北区的南门外的参天大树上,挂着缅怀杨福家先生的横幅,一串串洁白的纸鹤随风飘扬,寄托着绵长哀思。
今日痛别杨福家老校长。杨福家先生的一生是坚守严谨治学、勇于开拓探索的一生,是追求卓越一流、播撒梦想火种的一生,是为复旦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鞠躬尽瘁的一生,更是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高瞻远瞩、上下求索的一生。他的崇高风范值得学习,他的宝贵精神泽被后世。
先生千古,懿德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