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是他一生的信念!复旦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福家逝世,享年86岁

发布时间:2022-07-17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第七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原主席,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同志因病于7月17日8:32在上海不幸逝世,享年86岁。

“追求卓越”,是他一生的信念。终其一生,杨福家同志始终深耕物理学前沿科研,为复旦建设一流大学付出努力。杨福家同志为我国应用物理研究作出杰出贡献,在原子核能谱学、核衰变分析、离子束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开创了国内离子束分析研究领域。杨福家同志为高等教育和教育国际交流作出突出贡献,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启动“名教授上基础课”的计划,积极倡导多元评价体系,鼓励研究型大学、一般性大学、职业高校等各类高等院校协同发展,推动中外教育国际交流。

杨福家同志生前,复旦大学党委高度关心,学校党政领导多次看望慰问。杨福家同志逝世后,复旦大学党委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党委书记焦扬、校长金力等为成员的治丧工作小组,做好杨福家同志治丧工作。

今天,杨福家老校长与世长辞。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缘起复旦,深耕原子核物理

“一所好的学校,会给你一个好的氛围,让你不知不觉地接受到好的素养教育;而好的老师能发现你的长处,能够引领你走上一条科学的道路。”

1954年9月,杨福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从此与复旦大学、物理学科结下深厚的缘分。入学复旦,杨福家聆听王福山、周同庆等教授的谆谆教诲,也切身领悟到老复旦的传统——名师上基础课的终生教益。在杨福家大四那年,一级教授卢鹤绂开设了富有色彩的原子核理论课,并担任杨福家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杨福家领略到绚烂的“物理之美”,从此一生钟情并于原子核物理学领域深耕。

1963年9月,杨福家被选派到丹麦玻尔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从事核反应能谱方面的研究。进修期间,杨福家与来自世界各国的50多位学者不舍昼夜地开展科研,吃饭时也不忘讨论问题,仅用一年时间就做出了重要的研究成果,验证了研究所两位诺奖学者对一种核运动状态的预言。做实验到凌晨两点半,杨福家看到了预期的信号,因科研的乐趣而心潮澎湃。

在世界一流实验室研学两年,心怀家国的杨福家憧憬着自己的“炼钢炉子”,即在自己的国土上建立起具有国际水准的实验室,让祖国在世界的现代科学殿堂里占据一席之地。

1978年,杨福家被任命为复旦大学原子核科学系系主任,并升为副教授。杨福家的多年夙愿得以实现,他在复旦、在中国建立起第一流的实验室——“基于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实验室”,同时培养了国内第一批实验核物理博士生。1980年杨福家升为教授,1981年成为复旦大学首批博士生导师,其后又担任了研究生院院长。

严谨治学,提携后辈师生情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杨福家最欣赏复旦校训每一句话中的第二个字,博学的“学”,切问的“问”。他认为,“学问、学问,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年轻人要进步,必须要提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老师也要鼓励学生提问。”

作为老师,杨福家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要找到自己的火种在哪里,点燃了就腾飞了。”他对学生说,找准优势与特长比片面注重分数更重要,“认清自己善于做什么、不善于做什么。分数是表象。每个人的特点不一样,一旦找到自己的火种、特色,就能腾飞。”

“非常严谨!”1977年7月毕业于复旦原子核物理专业并留校任教的陈建新教授,用这四个字诠释恩师杨福家的治学态度。

犹记得1980年初春的一天,杨福家先生给了陈建新一个任务——从五本英文期刊中找出感兴趣的内容,并写出理解体会。当陈建新用不到两周的时间提交了体会后,没过半小时,杨福家就来到陈建新的办公室,对他说:“你的写得不错,但不是我想要的。”当时办公室还有一些系里的前辈学者,陈建新听到杨福家老师的话,脸涨得通红,“恨不得找个地缝儿钻进去”。随后,陈建新沉下心来,仔细研读杨福家老师布置的5本期刊,反思、分析原来的不足,重新撰写。从中感受到老师的治学风范和良苦用心。

杨福家治学严谨,又时时流露着为人师者,提携后辈的脉脉温情。1981年,杨福家第一次为本科生讲授原子物理学课程,期间让陈建新负责记录课堂讲授内容,以便出版讲义。第一堂课讲义整理完毕,杨福家提出了一些建议,陈建新认真修改。当第二堂课讲义完成后,陈建新内心忐忑地请老师审阅,杨福家却让他以后每堂课讲义整理完毕,可直接送去印刷。“当我跑去印刷厂,看到自己整理的讲义被印刷出来,摩挲着白纸黑字,感受到杨老师对我的信任。”后经杨福家多次精心修改,《原子物理学》在1985年正式出版,至今已先后修订出了五版,去年荣获我国首届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也见证了师生之间的绵长情谊。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曾在2020年9月新书出版时,邀请杨福家先生座谈对话。84岁的杨福家先生尽管身体欠佳,依然欣然前往,让张力奋感受到杨福家老师一如既往的关爱。他们虽然分属文理学科,却在复旦、英国经常交流,结下深厚情谊。那次对话,张力奋全程认真聆听杨福家先生的娓娓讲述,感受到他的教育理念的闪耀与坚持。

在生活中,杨福家先生待人接物和蔼可亲。“他对我们一点架子都没有,平时还经常会跟大家开开玩笑。”杨福家校长的秘书杨柳回忆道,“与杨校长交流,会感到非常亲切。”

在复旦现代物理研究所的一间办公室里,杨福家老校长总是伴着昏暗的灯光伏案工作,不觉年光之流转。这个让许多学生、同僚印象深刻的场景,因去年夏天杨福家身体欠佳,不再来到这间办公室,而封存在记忆中。

担任校长,发扬传统争一流

“我亲身体验到:复旦大学有着培养青年人成长、为青年人创造机会的浓厚的政治与学术气氛。我衷心希望,我们能保持和发扬复旦这一优良传统。”

1993年2月,杨福家任职新中国第五任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难忘1960年学校“不拘一格降人才”,任命24岁的他为原子能系副主任,上任后的第一个举措就是:“为青年人创造更多的机会!”不久后,复旦涌现出20几岁的教授,30几岁、40来岁的二级学院院长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副主任。复旦大学教师、干部的平均年龄,是当时全国高校最年轻的,校园呈现出活力盎然的面貌。

在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金晓峰的回忆中,杨福家提出的“给年轻人机会,给复旦人关怀”的理念给了当时和他一样的年轻教师崭露头角的机会。当时,复旦为年轻教师的发展晋升开通了专门渠道,同时给予老一代教师关怀保障。

在工作中,教学、科研、服务并重是杨福家倡导的作风,也是他本人身体力行践行的理念。他要求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启动了“名教授上基础课”的计划,“首先是教学生怎样做人”等举措也相继出台。杨福家本人的课堂也深受学生欢迎,编写的教材《原子物理学》至今仍是国内相关专业教科书的几乎唯一的“标配”。卸任复旦校长后,出生于1936年、已经六十多岁的杨福家仍接受邀请,坚持每周开课,为2000级本科生讲授了一个学期的原子物理课程。

杨福家担任校长期间,复旦大学围绕着本科教学做了一番变革。在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看来,这一系列举措在九十年代堪称“石破天惊”,而复旦的本科教研,也由之布下了若干“先手棋”。1998年,复旦大学参与了李政道先生设立的“䇹政学者”计划,开始了本科生的科研学术计划。这是国内第一个在本科生中以“一个导师带一个学生”为模式的科研计划。其目的不是让本学生提前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而是让学生全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复旦大学在“䇹政学者”计划的基础上,又发展出“望道”、“曦源”等项目供本科生参与,进而完善为“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FDUROP)体系,立足于科研,且兼顾应用。2007年,教育部设立了面向所有大学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复旦的这一步,早走了近十年。

2014年4月杨校长带复旦大学生“䇹政学者”赴哥伦比亚大学与李政道先生见面

2014年4月,杨福家老校长带着一批复旦的“䇹政学者”赴哥伦比亚大学拜访李政道教授。李先生因为身体原因已经很久不接待客人,那天与同学们侃侃而谈三小时,杨校长的个人魅力是关键因素。杨校长对李先生说,“䇹政学者”计划,是李先生为中国高等教育做的一大贡献,其深远影响不亚于诺贝尔奖。回想起当日的情景,副校长徐雷感慨道:“杨校长以他的敏锐眼光和教育理念,推动复旦成为率先推行本科生科研学术计划的高校。”

作为曾在丹麦留学、与欧美同行有大量学术交流的学者,杨福家的国际视野突出。他积极推动智库建设,推动成立复旦发展研究院并担任院长。他非常注重和校友的联系工作,主动邀请各院系杰出校友回到母校向年轻师生讲学。杨福家还邀请年轻校友回校,金晓峰认为,这是对年轻人的重大鼓舞。

现在的复旦,正为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目标而努力,而追求“一流”的目标,在杨福家就任校长期间就已被提上日程。

中西贯通,合作办学先行者

2021年7月10日,已感身体不适的杨福家坚持主持了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学生毕业典礼,这是他最后一次在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典礼上讲话。作为这所大学的校长、奠基人之一,他参加了几乎每一次大型典礼。

在宁波,杨福家自复旦任教起融贯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新的实践和成果。

杨福家自1996年起担任世界大学校长执行会执行理事,并担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是第一位在英国大学里担任要职的中国人。2004年,宁波诺丁汉大学正式开学,年近七十岁的杨福家出任首任校长,这所中国首例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筹办和创立,少不了杨福家的谋划、推动。

“在‘以生立校’的教育理念上,我和杨先生完全一致。”宁波诺丁汉大学理事长徐亚芬回忆,学校创立前,中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急需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而中外合作办学尚处在一片空白之中。2003年,时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Chancellor)的杨福家迎来了徐亚芬团队的连夜到访,一拍即合的他们当即决定携手筹办宁波诺丁汉大学。

为了真正将“原汁原味”的英国教育理念引进中国,杨福家起到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在行政部门、投资方和外方之间积极沟通协调。经过杨福家的牵线搭桥,英国诺丁汉大学执行校长柯林·坎贝尔一行到宁波考察,在短短两个小时的参访中,杨福家多次向英方推介办学者先进的理念和发展教育的诚心,办学团队的努力最终赢得了英方的认可。

“学生的头脑不是盛放知识的容器,而是待点燃的火种。”杨福家生前多次分享他的教育理念。在宁波诺丁汉大学,他亲自阅览并回复学生的来信,让学生走上课堂讲台,开展小组合作调研,鼓励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徐亚芬介绍,学校接待厅上曾有一句标语“一流的学术造就一流的人才”,经杨福家的建议改成了“一流的学术成就一流的人才”。徐亚芬说,由“造就”而“成就”,正是从批量生产毕业生的模式转向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舞台的努力。这与“点燃火种”的理念一脉贯通。

而在宁波诺丁汉大学副校长沈伟其眼中,杨福家是一位精力旺盛、平易近人的学者。他回忆,事务繁忙的杨福家常在世界各地开展工作,往往一下飞机就能召开一场新的会议,条理清晰地开展下一步工作。不管是面对管理人员、教师、校工还是学生,杨福家总是十分亲切。杨福家还专门捐出个人的积蓄成立了“梦想奖学金”,激励在第二课堂等方面表现出优秀潜质的学生。

杨福家院士生平

杨福家,浙江镇海人,1936年6月生于上海,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4年从上海市格致中学毕业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

1958年7月毕业留校并参加原子能系的创建工作。

1960年任复旦大学原子能系副主任。

1963年至1965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1978年任原子核科学系主任,并晋升为副教授。

197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做访问教授。

1980年,晋升为教授。

1981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做访问教授。

1981年成为复旦大学首批博士生导师。

1983年任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

1984年任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1987年任研究生院院长。期间于1987年至2001年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现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

1991年任复旦大学副校长,1993年至1999年任复旦大学校长、复旦发展研究院院长。

2001年至2012年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校监)。

2004年任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

2011年任上海建桥学院名誉校长。

2012年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7年被聘为资深馆员。

杨福家同志为我国应用物理研究作出杰出贡献,为高等教育和教育国际交流作出突出贡献。他推动中外教育国际交流,是英国诺丁汉大学首位中国籍校长,推动创办了宁波诺丁汉大学。积极推动智库建设,倡议并成立了复旦发展研究院。他曾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创会会长、国际大学校长协会执行理事。

杨福家同志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杰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7年荣获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88年上海市劳动模范,所编《原子物理学》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

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学与技术系联络人:

王老师  15153976990

傅老师 17811903102

李老师 15221729379

杨老师 13818532008

屠老师 1531611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