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8周年之际,今天(6月6日)上午,复旦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以“统筹发展和安全,牢固树立和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主题开展集体学习,深入学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凝聚起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强大力量,以安全稳定的环境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校党委书记焦扬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副校长陈志敏、张人禾作交流发言,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苏长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杨珉作辅导报告。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党委常委、相关部处和部分院系主要负责人参会学习。
焦扬: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办学治校中坚决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焦扬指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对于我们更好推进双一流建设、走好“第一个复旦”建设之路、构建学校大安全工作格局、提升统筹安全与发展的能力,在政治上、理论上、方法上都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一方面,要深刻领会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意义和理论体系。正确把握政治性,深入领会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政治意义和实践成就,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准确认识时代性,锚定新征程上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基本坐标。全面理解总体性,把握“总体”这个关键,树立大安全理念,掌握系统思维和方法,强化一盘棋机制,提升总体战能力。深刻领会人民性,坚持把人民安全、人民利益、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最高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办学治校中坚决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牢牢掌握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主动权,在动态环境中维护好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校园安全、师生健康。要抓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学习宣传研究。坚持集中性宣传教育与经常性宣传教育相结合,抓好专题学习,构建国家安全教育体系,提高全体师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研究阐释,建强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积极投入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理论和道路建设的研究实践,积极构建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的自主知识体系,积极塑造在国家安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智库建设等方面的发展优势。要不断完善学校大安全工作格局。贯彻党对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不断完善以“大党建”“大思政”贯通“大安全”的工作格局;依托“三线联动”,不断推进学校安全体系和安全能力现代化;压实工作责任,落实“一岗双责”。要始终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及时消除各种政治隐患;主动防范化解安全风险,打好风险防范主动仗。要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以高质量党建思政为高水平安全提供坚实保证,以高质量事业发展为高水平安全提供物质基础,以高效能治理服务为高水平安全提供有效保障。要把师生为本落到安全工作实处。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继续坚持“师生有所呼、学校必有应”的好理念好做法,始终把师生作为安全工作的基础性力量。
焦扬强调,以安全稳定的环境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是当前压倒一切的重大政治任务。全校必须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临战状态,坚持以斗争保安全、以安全保发展,为建设“第一个复旦”营造良好环境,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张人禾、陈志敏:提高站位,深入学习,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促进学科发展
张人禾从“国家安全学”学科和复旦“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角度,从“国家安全学”建立的背景,“国家安全学”设置过程、内涵及建设目标,学校“国家安全学”建设情况等方面分享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学校研究生教育中的实践。就做好“国家安全学”学科未来建设,张人禾表示:一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深刻内涵;二要聚焦主题主线,把“总体国家安全观”贯穿到“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各方面;三要紧贴特殊要求,加强国家全学学科建设规范管理;四要以交叉融合促学科发展。
统筹发展和安全,树立和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陈志敏表示未来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充分发挥学校国际关系、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和经济金融传统优势学科的领先优势,加强大国关系、周边安全等领域的研究,重点推进政治安全和海外利益安全研究;二是大力依托学校作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优势,推进科生物、网络、生态、科技等领域安全的研究;三是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建设总体国家安全研究院,制度化推进国家安全学科建设,提升学校服务国家安全事业的能力。
专家教授做专题报告
结合《总体国家安全观学习纲要》和学院工作,苏长和以《深入学习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办好一流学科增强国家安全能力》为主题作交流学习体会。他认为,树立国家安全意识,统筹安全与发展,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交织时期的“国之大者”。结合学校、学院和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三个层面,他分享了如何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办好政治学和国家安全学学科,更好服务国家安全能力建设。
围绕《新时期网络空间安全治理》主题,杨珉从技术层面,分网络空间安全治理体系内涵、新时期突出的新型安全风险、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发展机遇等三个方面,分享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研究心得。他表示,未来将聚焦国家战略亟需,贴合技术发展趋势,发挥复旦文理融合的比较优势,探索交叉学科发展的新型模式,凝结复旦智慧,助力“第一个复旦”建设,为服务国家安全战略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