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复旦大学的智慧与行动

发布时间:2022-04-29

当全球已进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行动十年”

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是全球发展的核心任务


为共同建设更美好的世界

我们如何回答时代课题、贡献复旦力量?

面向17个方面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我们怎样作为?


一组组具体的数据

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讲述着复旦大学的探索

为远大目标踏下一步一个脚印的具体行动


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的多重使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不同角度契合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努力以最佳状态持续稳定奉献文明进步,近年来,复旦大学发动全校力量,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战略目标为指引,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方面工作,积极落实17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复旦贡献。

4月28日,2022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影响力排名发布,记录了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的1524所大学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简称:SDGs)方面的工作。复旦大学首次参加影响力排名,位列世界第27名,是总排名前100名中唯一的中国大陆高校代表,并在SDG7(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单项中排名世界第一,在SDG 8(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的单项排名中位列世界第二名。

复旦大学聚焦各目标科研情况

复旦SDG实践数据(2020-2021学年)


人才培养,为可持续发展的事业

书院传统文化月活动

书院学生在“经典研读书屋”中练习书法

自2005年起实施书院制,目前通过了书院建设的三年行动计划,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书院立德修身的功能,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互动双赢,推动构建现代大学全员全过程的育人体系。

自2017年起逐步构筑起以通识教育、专业培养为基础,鼓励学生多元发展的“2+X”本科培养体系,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专业进阶、跨学科发展、创新创业等多元发展路径,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专兼结合、互相贯通的个性化培养……

以“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为育人目标,以“潜心教育、人心向学、脚踏实地、追求卓越”为理念,复旦大学致力于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优势,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厚植师生成长沃土,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源源不断培育人才。2020-2021学年,全校共开展与SDGs相关的本科生课程656门,研究生学位项目数81个,举办634场与SDGs相关的校内学生活动。

“决不让一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决不让一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落伍”,这是复旦大学向全社会的郑重承诺。为促进教育公平,复旦大学先后实施国家贫困专项计划和“腾飞计划”农村专项,在校内建立完善的多渠道、多层次综合资助平台,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支持,近70项助学金实现了100%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

毕业典礼

在SDG 8(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的单项排名中取得排名第二的成绩,离不开学校的就业保障体系。

学校持续推进全球治理人才培养与输送,以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示范基地建设为依托,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积极创新工作方式,为国际组织人才储备提供支撑。实施全球治理人才培养计划,搭建国际组织对话、交流及宣介平台,加强跨国跨校多方协同合作。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在线课程

为应对就业工作新形势,学校加快在线精准服务转型,建设推出空中双选会、空中宣讲会、远程面试等“云招聘”系统,推动就业服务“一网通办”,乘势打造毕业生“云就业”平台,架起供需精准桥;持续打造“1+5”就业信息在线服务平台,为毕业生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全校实习一个月以上的学生比例达51.73%。


前沿探索,为人类共同的福祉

能够在SDG7(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单项中排名世界第一,这背后有复旦近年来在相关领域的重点布局和持续探索。

气候变化威胁与一体化健康浦江创新论坛

聚焦于气候变化、大气环境与健康三者结合的研究,复旦大学国际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国际卓越中心“极端天气气候与健康风险互联和治理”于2021年成立,是IRDR在中国大陆设立的首个且唯一的卓越中心。

学校成立上海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聚焦碳中和重大战略、碳中和与人类健康、碳中和前沿技术等三大领域开展攻关研究。学校在校园内也积极开展节能与低碳行动,2020年低碳能耗量达到12048GJ。

赵东元院士指导学生实验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赵东元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创了功能介孔有机高分子材料,并将科研成果投入到工业化生产,开展大规模制备。将介孔材料作为催化剂使用,大大提高重油转化效率,全国推广后每年可为中石化增产约150万吨的高质量油品;将介孔碳和介孔高分子吨级生产,运用于超级电容器,在北京奥运会的LED路灯和上海世博会的电动汽车上都得到了示范性应用。

随着生产者与消费者对包装要求的逐渐提高,“过度包装”问题也日趋严重。复旦发展研究院与麦德龙中国邀请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玛丽·哈德教授团队,针对该问题进行了系统详尽的分析。报告从国内外电子商务消费领域的发展现状切入,展示了过度纸制品包装问题的存在现状和其所带来的潜在环境危害,并进一步就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探讨。

复旦大学获批建设上海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复旦的科研工作者们,着力在前沿领域探索开拓,着眼的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他们身后,学校谋篇布局、融合创新,打造全球创新高地和策源地,打造科技服务人类福祉的广阔舞台。

聚焦可持续发展前沿,复旦大学近五年共计发表SDG相关学术论文4.9万篇、研究与咨询报告1100篇,不断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解决方案。学校正以大量成体系的研究为气候行动作贡献,面向水下生物、陆地生物等可持续发展目标开展研究;增进人类共同福祉,提供更优质的卫生设施。

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效果图

而面向人类健康福祉与产业发展创新,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正努力跑出加速度。“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脑与类脑智能国际创新中心、微纳电子与量子国际创新中心,一项项“顶天立地”的科研成果从“一计划两中心”孕育、产出走向应用、服务。


服务社会,为家国使命的召唤

复旦挂职干部在云南永平慰问困难群众

复旦科研团队助永平苹果“华丽变身”

在云南永平,复旦挂职干部走在田间地头,和当地干部群众一道探索,怎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怎么更充分地运用科技手段发挥产业优势,怎么让当地优秀文化彰显更夺目的光芒……10年书写扶贫减贫“高校样本”,如今脱贫摘帽不脱手,乡村振兴路上继续携手奋斗。

宁夏西吉王民中学的档案馆里有一张桌子,上面签有23届在王民支教过的复旦人的名字

在宁夏西吉、贵州息烽、新疆拜城、云南永平、四川喜德与青海玉树,研究生支教团建起复旦“第七教学楼”,23年奉献西部教育事业的接力仍在继续,从设施到观念,改写着当地的教育样貌。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复旦医护人员白衣执甲,从救治患者到核酸检测,服务人群健康;科研团队主动赶考,启动一批应急性和原创性攻关项目,为新冠状病毒抑制剂的开发作出贡献。

校园垃圾分类教育

成立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为实现未来城市各领域精细化运营与智能化发展建言献策;开展生态校园建设,持续推进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和爱粮节粮等工作……

扎根中国大地,复旦大学服务社会的脚步从未停歇。“无贫穷”“零饥饿”“减少不平等”“可持续城市与社区”,这些目标背后,有复旦人的主动担当。


全球合作,为命运与共的未来

老挝国立大学的“‘派南孔’突突车APP”、泰国宋卡王子大学的“旅行伴侣”、越南大学的“香蕉的色调”、缅甸仰光大学的“太阳能农作物干燥系统”、广西财经学院的“云农场”,这些创意项目来自澜沧江-湄公河青年创新创业训练营。

六国青年相聚澜沧江源

从2015年开展夏令营,到一年一度的青创赛、训练营,再到2019年成立的合作交流中心,复旦大学发起并逐步打造起澜沧江-湄公河青年交流大舞台,打造起区域内人文交流、青年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平台,为古老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创新青年智慧。

“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

坚持包容共享,深化国际间的人文交流,复旦大学建立面向全球开放的国际合作体系,通过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教育活动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与各国伙伴共同探寻可持续发展之道。

二十国集团青年会议在复旦大学召开

越来越大的“朋友圈”见证着高层次全球科研育人合作网络的构建。目前,复旦大学与全球五大洲逾40个国家、270所院校及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复旦-拉美大学联盟、金砖国家大学联盟、“中巴经济走廊”大学联盟、澜沧江-湄公河青年交流合作中心……一个个由复旦主动搭建或以复旦为秘书处的融合性平台,架起彼此从了解到互信的桥梁,巩固与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多种合作方式,建立可持续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2021上海论坛“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与大学责任”高等教育圆桌会议现场

复旦大学发布《中国高等教育SDGs行动报告》

“17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关系到每一个人,也关系到人类共同的未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远大目标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来实现。”相关部门表示,着眼未来,学校将以更开放、更融合、更可持续的理念建设“第一个复旦”,为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更美好的人类共同未来持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