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沪港优势共育学科交叉顶尖人才,首届“相辉创新前沿国际论坛”举行

发布时间:2025-09-15

9月15日,由复旦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东方菁汇集团联合主办的首届“相辉创新前沿国际论坛”在香港科技大学清水湾校园举行,来自全球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位顶尖科学家、青年学者参与,共探化学与智能材料发展新路径。

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与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在开幕式上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共谋学术创新与国际化人才培养新篇章!

本届论坛以“开放、协作、创新”为主题,聚焦于化学与智能材料领域,旨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顶尖学术交流平台。论坛设立化学前沿、智能材料前沿及交叉前沿三个分论坛,邀请二十余位青年科学家参与研讨,并特别设置“相辉海报奖”和“青年人才交流会”,鼓励在化学与能源材料交叉学科领域的优秀青年学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青年人才培育。

开幕式上,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与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共同签署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双方将就高水平学术交流、科研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创新、青年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重点聚焦化学能源、智能材料、人工智能等前沿交叉领域,建立常态化协同机制,共同打造“复旦-港科大相辉创新前沿国际论坛”等品牌学术活动,并推动教师互聘、科研平台共享等。

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汪源源,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及上海东方菁汇亚太人才交流和发展中心主任罗湘军等出席论坛,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院长、智慧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院长赵东元与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讲座教授范智勇共同主持开幕式。

践行开放科学理念打造世界级学术交流平台

自1998年签署首份校级合作协议以来,复旦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的合作已历经二十余载,成果丰硕。此次合作是两校长期以来紧密合作的深化拓展,更是响应新时代科技革命浪潮、践行开放科学理念的重要实践。在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并存的背景下,开放科学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关键。

今年8月,由内地与港澳15家高水平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发起的生命科学开放联盟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依托香港科技大学设立香港代表处,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交流便利的优势

本届相辉论坛源自“科学无国界、合作无远弗届”的理念。汪源源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真正的科学前沿,必须汇聚全球智慧,跨越机构、地域和学科的边界,拥抱开放与协作。赵东元也认为,基础研究的成果是国际共享的,科学不分国界,如果不交流,学术就是“一潭死水”。

大会共同主席范智勇

本届论坛汇集了全球科技界的顶尖智慧,聚焦钙钛矿光伏技术革新、纳米尺度材料设计、半导体纳米线集成应用、新一代电池技术突破、二维材料异质结构构筑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解读与前瞻讨论。

大会报告环节特邀六位国际化学与智能材料领域的顶尖学者进行报告,包括“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之父”、瑞士洛桑理工学院Michael Grätzel教授,纳米材料领域开拓者、隆德大学、南方科技大学Lars Samuelson教授,人工光合作用系统开创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杨培东,储能与纳米技术专家、斯坦福大学教授崔屹,二维材料与超晶格研究者、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段镶锋,以及柔性电子与生物界面专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陈晓东。

Michael Grätzel

杨培东

Lars Samuelson

崔屹

段镶锋

陈晓东

其中,Michael Grätzel在以“The Central Role of Materials Innovation in Perovskite Photovoltaic Evolution”为题的报告中,系统阐释了新型材料体系对光伏产业技术变革所起到的底层推动作用。杨培东在“Semiconductor nanowire building blocks: from gate-all-around transistors, nanolasers to photochemical diodes”报告中,展示了纳米线在高性能电子器件、集成光子学与化学传感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Lars Samuelson聚焦“Materials Science @nm-scale as Basis for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深入分析了纳米材料在基础研究走向应用转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挑战与战略机遇。崔屹在“Reinventing batteries for a sustaible future”报告中,提出多尺度材料协同设计策略以推动下一代储能系统发展。段镶锋则以“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s & Superlattices: The Bo(u)ndless Designs Beyond 2D”为题,分享了其在超晶格能带调控与量子器件设计方面的前沿探索。陈晓东在“Phytoelectronics: Integrated Plant-electronics Interface”报告中,系统分析了植物与电子设备的无线交互,展现了植物基致动器在精密操作与环境感知中的潜力。

在圆桌对话环节,多位顶尖科学家展开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度对话,就“哪些新兴材料有望成为下一个明星材料”以及“热门材料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所面临的现实挑战”等议题分享洞见,通过凝聚共识、探索合作机制,共同推动材料技术与能源应用的高质量融合发展。

此外,在分论坛环节中,二十余位优秀青年科学家带来了化学材料、智能材料及交叉前沿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进行热烈讨论;三十位青年师生通过现场海报展示交流研究成果,其中五位青年新星荣获大会“相辉海报奖”,展现出材料新生代的创新活力与发展潜力。

未来,复旦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将以本届论坛为起点,持续深化论坛合作,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顶尖学术平台。论坛计划定期轮流主办“复旦-港科大相辉创新前沿国际论坛”,聚焦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领域,形式包括顶尖科学家主题演讲、青年学者学术沙龙、产学研圆桌讨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路演等,以促进学术及科技创新互动交流。

汇聚沪港优势共育学科交叉顶尖人才

近年来,全球科技迅猛发展,中国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两校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香港科技大学凭借工程科技领域的深厚积淀与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在人工智能、可持续能源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复旦大学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成立包括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在内的六大新工科创新学院,构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相辉研究院作为基础研究特区,已引进21位杰出学者。

赵东元表示,在相辉研究院,科研人员可以自由探索,抛开功利去做纯粹的科学。“相辉研究院能做的就是创造一个让思想自由交流的环境,我们希望不仅仅是相辉研究院如此,整个复旦大学乃至整个中国都是如此,科研人员可以真正沉下心来钻研,提出中国人的理论、中国人的概念。”

大会共同主席赵东元

根据合作备忘录,在青年人才培养上,复旦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未来将致力开展多层次的学生交流计划,包括设立短期交换项目、每学年互派研究生进行学期交换学习、鼓励学生参与对方学校的暑期课程、科研实训或学术竞赛等,并提供实验室资源共享等支持,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我们期待通过学科交叉,培养有科学家思维的卓越工程师。”赵东元强调。

郑光廷表示:“此次合作发挥了复旦大学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强大实力,与香港科技大学在创新和技术转化方面的卓越成就的协同效应。通过在上海和香港之间搭建桥梁,我们不仅连接了两所顶尖大学,还构建了一个综合的科研和人才培育生态系统,有助加速突破性进展,解决全球最迫切的挑战。”

未来,双方将充分释放沪港双城优势,以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为依托,合作开展基础应用转化创新研究,积极探索共建沪港新材料创新平台,优先在长三角和大湾区推动技术孵化与成果转化。双方计划推动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课题申报等实质性举措,积极响应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推动全球科技交流与合作,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示范意义的跨地区高校合作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