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的3月5日,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传遍了神州大地,一种不朽的精神激励了无数国人。而50年后的今天,复旦学生在“无微不志•志在必行”的校园志愿者精神的感召下,成为雷锋精神的新一代践行者。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了未来的人类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取者。——《雷锋日记》(1958年6月7日)
今天,我们怎样学雷锋?
志愿者讲述亲身经历 展现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雷锋精神
他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做陪护。他帮那些没有家属的病人们打饭,听他们倾诉,陪他们读书、唱歌、折爱心和纸鹤。
她在宁夏西吉三合中学教课。她抓班里成绩最差的学生单独补课,狠狠打了不听话的学生的手心,放下戒尺,自己却哭了。
她在犹太难民纪念馆做讲解员。她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讲解历史,也带他们游世纪公园、骑三轮车,在QQ上和他们聊今天的上海和中国。
……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复旦大学学生志愿者。
截止2012年底,复旦大学共有远征社、彩云支南志愿者协会等23个公益类学生社团和31个院系青年志愿者分队,均在复旦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统一管理下运行,共逐步建立起42个志愿者服务站和38个长期服务基地。
2012年度,全校新增志愿者人数4100人,志愿者覆盖率超过全校学生总人数的80%。全校各基层青志队伍固定开展的项目超过160个,在上海各区县街道开展面向智障儿童、农民工子弟、孤寡老人、社区居民等多类人群,覆盖教育、医疗、法政、环保等多个领域的各类志愿服务工作。与此同时,每年更有多支复旦志愿者队伍走出上海,奔赴河南、宁夏、四川、西藏、湖南、云南、海南等省和自治区开展支教服务活动。而在非洲、拉丁洲和东南亚部分国家的中国海外医疗、教育志愿者团队中也每年都活跃着复旦大学志愿者的身影。
“仁,就是二人之间”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日记》
在公共卫生学院志愿队前队长陆奕昕的理解中,雷锋精神的核心,就是儒家讲的“仁”。仁者不必恩泽万民,只需惠及于人。“仁”,就发生在普普通通的“二人之间”。
回顾雷锋同志短暂的一生,他也仅仅是个普通人。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安庆乡(现雷锋镇)简家塘一户贫苦农民家里,父亲、母亲和哥哥相继在抗日战争中悲惨死去,雷锋7岁成了孤儿。1949年8月,湖南解放时,小雷锋找到路过的解放军连长要求当兵,但连长没同意,送了一支钢笔给他。直至1959年12月征兵开始,雷锋才如愿以偿参军入伍。就在入伍三年后的一个上午,雷锋在指挥卡车转弯时被倒下的木杆砸中左太阳穴,因公牺牲,年仅22岁。
在向来不缺道德模范的中华民族,这样一位一生没当过官、也没有过什么惊天动地之举的普通共产党员,却赢得了如此崇高的敬意和持久的认同,成为社会普遍追随遵奉的榜样。他所诠释的,就是如何把平凡的人生活出不凡。
“老陆,那边有一个人有事儿,你去帮个忙行不行?”
“行,肯定行。”
陆奕昕说,这就是两人之间的互帮互助,就是雷锋精神。事情很简单,公益的门槛没有那么高。
“只为学生学得好”
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雷锋日记》
早上6点,贵州乌江复旦中学,毛佩瑶摸着黑起床了。她教七年级英语,要负责给学生们上早自习。“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听着其他三个人酣睡的声音,我更是越发痛苦了。”她写道,“……学生会帮我买好热腾腾的早饭放在讲台上。”
队友唐荣堂评价她:“起得比鸡早,只为学生学得好。”
她是研支团成立以来共计177名志愿者中的一员。1999年,复旦大学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号召,成立首届研支团。5名成员远赴西部,开展支教和扶贫助学工作。这场爱心接力延续至今,14年来没有中断,一批又一批志愿者踏上贵州息烽和宁夏西吉的土地,播下知识的种子,洒下青春的汗水。
不,这样浪漫的词句也许并不适合他们。
西吉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水荒严重,寒潮、风沙肆虐,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署划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之地”。这里属国家级贫困县,连绵黄土层垒起梯田,支撑起当地经济的是“西吉三宝——土豆、洋芋、马铃薯”。
前往西吉的路途中,第十三届成员再努热脑海中满是电影般的场景:学生们眨着大眼睛,聚精会神地听课;高举起一只只小手,争着回答问题;脸颊挂着泪珠,哭喊着“老师不要走”。
然而现实带给她的竟只有失落。“刚到西吉县的时候,最让我吃惊的不是条件的艰苦、生活的贫困,而是学生们的态度。”感恩的眼神少得可怜,学生在课上睡觉、讲话、翘着二郎腿翻她白眼。她开始质疑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满怀一腔热血、不远万里前来传播知识的大学生志愿者,对这里的孩子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戴着“无私奉献”美丽光环的前辈?用心和学生交流、陪伴他们成长的朋友?或者仅仅是一年后转身走人、无关轻重的英语老师?
想象与现实间的落差让她对志愿服务有了新的理解:“任何的公益,都不是一味从自己的角度付出、盲目地提供帮助,而应该是一个长远的过程,是人对人、心对心的交流。”她调整心态,认真地备好每一堂课、批改每一本作业,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重新为自己定位。“志愿者的自身提高很重要。首先要放低姿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先做好最好的自己,再真诚地对待你受助的对象。”
通过选拔和近一年的培训,彩云支南协会创始人之一、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个人马继愈入选第十五届研支团,他将在4个月后出发,目的地西吉。当被问起为什么不选择离家乡云南更近的贵州时,他淡淡地说,“既然要去,不如去离家最远、生活最苦的地方磨练。”
“比起付出,公益活动给予我更多”
“帮助人民克服困难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是我应尽的责任。……我能帮助人民克服一点困难,是最幸福的。”——《雷锋日记》
在自闭症儿童美术课堂“彩虹笔”项目中,李佳俊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这一项目是由校彩云支南协会、彩虹笔儿童发展中心与两个社区服务中心合作开展的,旨在通过辅导自闭儿绘画,建立起与他们的沟通。李佳俊加入了这一项目,每周六上午9点到11点,“一对一”教一名11岁的男孩画画。
半年后,他画了一个三角形送给她。
没有靠近过她和他的世界的人不明白,这个三角形意味着什么。
刚开始,孩子把直线画得歪歪扭扭。无论教多少次,他都学不会这件两岁多的孩子都能做的事情,面对“画错——纠正——再画错”的死循环,两人都是苦不堪言。反复画上几次后,孩子就变得烦躁不安,摔画笔、撕本子、吐口水。“这时只能耐着性子,带他出去晒太阳、玩游戏,等他把情绪调整好了,再回到教室,用各种各样的图形吸引他画画。”讲起这段经历,她说,“当时非常心痛,为什么上帝这么不公平,给了其他人很多的东西,却剥夺了这些孩子很多,让他连一条直线都画不出来。所以当他终于可以把一条直线画出来,还画了一个三角形送给我,哪怕它不是那么漂亮,我都非常开心、感动。”
社会科学基础部教师陈果讲到,“雷锋帮助别人,不只是对社会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良知负责,是为了安心与内心的愉悦。”
对于思源社社长沈颖婕而言,幸福感不是唯一的收获。她带领社员多次参加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乳腺癌患者关爱活动,这段经历让她理解了何谓人文情怀。
一次唱老歌活动结束后,两位60岁上下的患者徘徊在门口,迟迟不离开。反复询问下,她们终于开口,讲起自己的故事:她们来自外地农村,在之前看病的医院,医生、护士态度冷漠,让她们特别心寒,但是这里的医生、护士不仅医术高明,而且态度热情。“我们是农村人,没什么文化,不懂得怎么表达,你们大学生文化高,能不能向医生护士表达一下感激之情?”她们千叮咛万嘱咐,说着说着流下了眼泪,甚至差点跪下。
“我们觉得这件事情很简单,但是对这些患者来说,感谢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沈颖婕说。当时正是恶性案件频发、医患关系沸沸扬扬的时候,医学院也是人心惶惶。但这件事让在场的一名医学生志愿者放弃了转专业的想法,考进临床八年专业,在从医之路上继续走下去。
患者术后手部会出现浮肿,为了减轻患者痛苦,志愿者会陪她们做一些适当的手部运动,最简单常见的就是折纸,比如爱心。由于病症,女患者的手往往不够灵活,陪在她身边的丈夫会伸手帮她。折好之后,妻子会在爱心上写“老公辛苦了,我爱你”,把它献给丈夫。“我看到老夫老妻之间这样的场面,觉得特别温馨。他们教会我什么是真正的亲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什么是友情。我是中文系的学生,在阅读很多文学作品的过程当中,对这个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在亲身去经历这些活动的时候,还是获得了不同的生命体验。” 沈颖婕说。
谈及志愿者活动的意义,哲学学院吴新文教授认为,志愿活动虽是服务的、奉献的、牺牲的,但它也是自我的提升、自我的成长,这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读《雷锋日记》就会发现,雷锋做了很多好事,但他绝没有将其当作他人和社会的一种强制。他是非常乐于去做的,做完了以后,他心里感觉很好、很踏实、很有意义。志愿者活动也应该是这样,既帮助了他人,也帮助了自己。在此意义上,志愿者活动超越了狭隘的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矛盾,比它更高。
实现“中国梦”需要依靠群体力量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雷锋日记》
钱理群先生说,做志愿者服务要“做小事情,想大问题”。
复旦大学远征社副社长、农民工子女入户辅导项目负责人张歆昱同学,和搭档共同辅导一名六年级小女孩,每周一次,一年来从未中断。小女孩家住复旦周边棚户区、一间除了两张床外摆不下任何东西的平房里,父母靠在街边摆摊卖小吃赚钱。他们给她讲解功课,从图书馆借书给她看,带她到复旦参加社团活动。有时候辅导晚了,他们也会留下吃饭,和一家三口拉家常。“渐渐地像是成为了这个家庭的一分子。”
“远征,就是一个‘接地气’的过程,”张歆昱这样诠释远征社的名字,“我生活在城市,从未留意过复旦旁边、繁华的五角场旁边这样一个农民工的家庭,踏入这里就是踏入了另一种生活。这个项目让我更了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状况、他们的子女在学校中的融入状况以及异地高考问题。我们不是单纯地付出,而是在不断地观察和思考一个更真实的社会。”
而社会发展与政策学院赵芳博士对志愿者们则有着更高的期待:“希望你们在做的过程中更好地批判性思考,我们的国家、社会到底有什么样的问题。希望未来当你们有了更强的能量,你们能更好地推动中国志愿行为的发展;当然如果你们有能量,也希望你们更好去推动中国制度的完善,让这个社会更好地在制度和结构的层面上有所调整。”
而这不是凭借大学生志愿者群体目前尚显单薄的力量就能完成的。
天没有以前蓝了、水没有以前那么清了——亲眼见证家乡环境的恶化,促使赵政在环保志愿者的道路上走了八九个年头。环保志愿服务的特殊化内容让他切身体会到,“单枪匹马不能拯救世界”。
起初做鸟类保护的时候,他和同道们见到一张网就会去拆。但后来他们发现,这样的行动效果并不明显。比起“见网拆网”,真正应该做的是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加强对布网捕猎的监管;引起群众的意识,鼓励大家参与到这个活动中。
不仅是赵政,如今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认识到聚合群众力量的重要。他们积极与各种基金会、非盈利组织建立联系,向政府部门寻求帮助,利用微博等新媒介的强大传播能力,争取草根支持。
2012年12月,复旦大学彩云支南协会主办了以“公益相连沪上你我,志愿共铸申城荣光”为主题的首届上海高校公益组织合作与发展论坛,论坛邀请到全国各地10个非盈利组织、基金会和来自上海市12所高校的36个公益社团,开始了对建立三方连接平台的新尝试。在各方展示和分组研讨后,首届论坛圆满落幕。会后,上海市对外贸易学院绿色联盟协会社长李月颖结识了非盈利组织上海环保先锋服务中心负责人,在商谈中,她表达了与对方保持长期合作的愿望。
网络的力量同样不可小视。软件工程学院志愿者李丰宇利用专业知识,为青浦区晨旭小学建起网站,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关注和帮助这所普通儿童和自闭症儿童混合教学的民办小学。他说,“在我的印象中,雷锋一直是一个英雄。说到英雄,很多人会想到美国大片和‘美国梦’,但现在我们可以讲一讲‘中国梦’,也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的复兴并不是靠个人英雄主义完成的,而是靠每个个体的努力、奉献,雷锋精神正是如此。践行雷锋精神不是一件小事,如果人人都能做到,我们的中国梦也可以实现。”
雷锋精神过时了吗?
对这群年轻人而言,公益是奉献社会、回报祖国的伟大事业,是自我实现、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径,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充盈生命的内在驱动力。
由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所做的《上海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知与态度调查报告》显示,高达91.4%的受访者表示,当今社会仍需要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当被问及“雷锋精神的主要内涵包括哪些”时,“助人为乐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崇高思想”、“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和“甘当‘螺丝钉’的爱岗敬业态度”分列前4位。
雷锋精神没有过时。历经岁月洗礼走到今天,雷锋精神依然充满生命力。
报告同时建议,应推广志愿者、义工制度,使“学雷锋”常态化”,同时完善对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者的奖励、保障制度。志愿服务已成为新时期学习雷锋精神的主要形式。因此,上海必须牢牢把握“后世博”契机,将志愿服务常态化,乃至成为一种机制。近年来,志愿服务在国内逐渐兴起,尤其是世博会以后的上海,人们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大大提高,对于志愿服务的认识也越发深刻。
李丰宇和同学们最近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版更新,把网站建得更好,意味着这所学校有更多的机会为人关注、了解和帮助。
张妮打算把犹太难民历史纪念馆义务讲解员的工作一直做下去。她说,即使参加工作后,只要有时间也会回到纪念馆帮忙,就像在馆里兼职的电视工作者、空服人员、公务员前辈们一样。
而李佳俊期待着这样的未来——“有一天,雷锋精神不再是我们每一个3月份都需要再提的东西。我们不再以成为一名志愿者为荣,而是以不成为一名志愿者为耻。”
助人、助己、助社会
从他们身上,我们发现志愿服务的过程是一个助人、助己、助社会的过程。
助人是志愿活动的精髓所在,但这个助人应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这个社会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同等的价值和尊严,志愿服务就在于将一部分资源带到他们身边,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成长。志愿服务正像再努热说的,是人对人、心对心的平等交流,而且需要不断完善自己。
志愿服务也是在助自己。志愿者将服务对象与体验生活、交流分享等结合,在奉献的同时获得精神充实,获得心灵快乐。这种成长和幸福感将成为一生的财富,不断激励着大学生继续投身志愿服务事业,亦有助于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
志愿者的精神是一个帮助社会的过程。我们今天有能力帮助别人,因为我们有资源,但是我们也会有遇到困境、缺乏资源的时候。社会就是在这种彼此支撑的环境下发展前进的。“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雷锋的这句话为志愿者精神添上了富有意义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