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学生 严谨笃学 勇于创新 志存高远

发布时间:2007-09-13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
——在学习胡锦涛讲话精神暨庆祝教师节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二00七年九月七日)
秦绍德



我聆听锦涛同志的讲话,有两个深切感受。一是中央把教育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锦涛同志对教育的战略优先地位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提纲挈领的论述,强调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同时,也对高校提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二是中央对全国教师队伍非常关心。与会的同志们都感到,作为教师责任重大。下面,我结合学校当前工作,谈三点学习体会。
  
第一,教育教学质量是一所大学的生命线。最近一年多来,党和国家一再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今年年初,陈至立国务委员指出,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况下,高等教育都应把提高质量作为工作重点。高等教育的质量直接决定高素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学生和家长也迫切希望有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使学生有能力毕业后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从大学的发展来看,质量是大学的生命线,关系到一所学校的社会声誉和长远影响。大学的质量下降,往往是不重视教育教学工作的结果。虽然短期不一定能看出来,但是一旦下降,要回升是很困难的,会有一个更长的爬坡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到重要的位置。
  
第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前提是作为办学主体的广大教师有正确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先进理念的指导,才能提高办学质量。我们在创建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必须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习,转变陈旧观念,根据国情、校情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是一所大学永恒的主题。不断提高德育质量,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所中国大学永恒的主题。
  
推进通识教育是我校现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上学期,全校大讨论使通识教育的概念在校内得到了普及。复旦推行通识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引导学生成为完全的人,使他们获得完全的人格,获得应对种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理想,也是要求。完整的本科教育必须包括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者不是矛盾对立的,也不是互为割裂的。通识教育的理念应该贯穿本科教育的全过程。我们在推进通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将专业教育改革提上日程。当前推进通识教育,有三个关键点。一是发动全校,建设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二是调整本科课程结构,为核心课程建设创造前提。三是进一步明确复旦学院的功能和定位,办好复旦学院。
  
第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教师是一所学校最宝贵的财富。复旦之所以成为学子向往的复旦,也是因为有一批令人敬仰的优秀教师。好教师都有共同的特征,就是十分重视自身的修养,具有高尚的师德和优良的师风,能够通过言教、身教感染学生。好教师的师德师风,概括起来有以下四方面:
  
一是“爱”。爱是教育的前提。只有把教师工作当作崇高的事业,甘愿为教育工作奉献一生,才能真正成为好教师。爱学生是好教师的共同标志。师生之间没有雇佣关系,也没有功利回报的企求。教师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未来,是学术生命的延续。老师热爱学生,学生追随老师,这是超越时空的人间最美好的一种关系。
  
二是“严”。严于律己,才能为人师表。身正为范,好教师严格要求自己,能够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严谨治学,才能追求真理。在大学里,师德、师风引领学风、校风。复旦正因为历史上有许多的名师、大师倡导和身体力行,才形成了今天优良的学风校风。从严执教,才能严师出高徒。这必须贯彻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也是教师责任心的体现。
  
三是“笃”。笃是深厚的意思。好老师应该笃志、笃学。笃志,志向专一不变。许多优秀教师终其一生,都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在他们身上,体现着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境界。笃学,长期安心向学。复旦的教师钻研学问,从不满足于已经获得的知识,也不满足于取得的成绩,几十年的兢兢业业换来累累硕果。
  
四是“恒”。“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来不得急功近利。“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育学生,特别是开展思想心理教育,一定要有坚强的毅力和耐心。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成为知心朋友。学生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学问和为人;老师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青年的成长规律,尊重他们的人格和需求,关心学生,热爱学生。
  
最后,愿我们的老教师永葆青春,愿我们的青年教师更快地成为学生所喜爱的老师。

 

奉献爱心 潜心育人
包涵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使我深受鼓舞,备感振奋,也使我对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有了新的认识。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二十岁左右的大学生,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把他们培养好,他们才有可能为国家做出贡献,成为栋梁之才。从这一点来讲,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是在培养祖国的未来,对学生负责就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负责。
  
辅导员要想引导学生、影响学生,前提就是懂得学生、赢得信任,而要赢得信任,就必须从奉献爱心开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努力做到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本,关爱学生,成为学生思想上的“知情人”,心灵上的“知心人”,和生活中的“贴心人”。

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我们只有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方法,掌握新本领,才能完成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掌握更新更有效的平台和载体,寻求更有效的方式,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回首我的辅导员工作,看着学生的成长过程,可以说一个辅导员的工作过程就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我们要努力做到潜心育人,将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成长辅导工作做好做实。

 

以坚定的信念造福于教育的明天
王德耀



九月的上海,风和日丽。正值新学期来临之际,我们迎来了第23个教师节。我们深感到,是教育工作者用理想与追求编织了中国教育的梦想!我们教师是中国教育的思想者、实践者、改革者和经历者,为此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发展时代,教师是社会赋予我们的神圣职业,她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培育人才、标识社会的责任,也是人类历史文明、社会文明与科学文明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递者。
  
由于工作需要,受教育部派遣,我以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在西藏大学工作了3年。在3年援藏期间,我亲眼目睹了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沧桑巨变;亲身经历了西藏教育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变迁;深刻感受了西藏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对祖国的炽热忠诚。3年的西藏情结,也使我真正体会到西藏的教师是距离“太阳最近的崇高职业”,到西藏工作既是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一生的光荣。
  
胡锦涛总书记在接见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对教师风范提出了具体要求:“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这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们教师的亲切关怀和无限信任,也是对教师师德、师风及其敬业精神的精辟诠释。“尊师重教,奠基未来”,我们高校教师肩负着双重历史责任,每一位教师当责无旁贷。作为个人,我已从西藏归来,一定要再接再厉,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战斗”的老西藏精神,“恭谨从事、思行天下;虚怀若谷、智启民生”,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状态尽快投身到我校的发展与建设事业中去,在本职岗位上多做工作、做好工作。
  
伟大的时代必将会有伟大的创造,我们的事业光辉灿烂。让我们以坚定的信念、智慧的双手托起祖国的未来,造福于教育的明天!

 

幸福与尊严:谈谈我对师德的看法
陈思和



所谓师德,是与教师的工作岗位天然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素质。“教师”这个工作岗位,很自然地把你放到一个为人表率的地位上,师长把学术传统传授给我们,对我们是有期望的;学生要你给他们以指导、教育、引路。他们除了求知以外,还有更加内在的要求,就是要求教师指导他们如何做人,如何面对当今这个复杂的世界。这样一个功能,别的职业可能不需要具备,而对教师来说,师德是一种职业的内在标志。它要求教师比一般的人具有更高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属于道德范畴中的一个部分。既然是道德,就具有两种性质,一种是出自本能的道德需要,来满足人的幸福感和尊严感;另一种则是来自外在的指令,用以克制内心的某种欲望。在今天的社会环境里,教师的师德遭遇到严峻挑战。人们强调后一种道德性质,所以很多人强调教师也是普通人,有七情六欲,有生存的各种困境。网上有一个复旦学生在评选“心目中好导师”时说:“我们心目中的好教授必须有高尚的师德教风,而不是世俗的成功”。道德的另一种性质,就是道德本身是人性的一种本能,当社会环境迫使正常的人性发生异化的情况下,道德往往是呼唤着人性返回到本来的幸福感和尊严感。我们要把对道德性质的理解,从第二种作为外部压力的道德转换为第一种对人性回归的道德。只有这样来理解道德,我们才能把师德师风看作是对教师职业的自豪感、幸福感、尊严感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压力,才能使师德师风在复旦校园里蔚然成风。
  
复旦是百年老校,具有悠久的文化道德底蕴。我1982年留校任教,章培恒老师给新留校的青年教师做报告,讲了一个他做青年教师时跟随蒋天枢教授的故事。蒋天枢教授是清华国学院的学生,终生把尊师放在人生行为的首位。有一年他的老师陈寅恪先生在广州生病,那时陈先生视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很冷落,他的很多学生都离他而去,只有蒋先生千里迢迢去看望他。陈先生非常感概,就把身后的学术著作的整理工作都托付给他。“文革”中陈寅恪先生受到迫害而死。“文革”后蒋天枢先生年高体衰,但他毅然放弃自己手边的许多工作和研究,承担起整理老师遗著的出版工作,从大量旧稿和手稿中整理一卷一卷的陈寅恪先生文集,在上海古籍出版社社出版。这套书编得非常干净,一点没有商业气,也没有把编者的名字放在显要的位置上来自我炫耀。文集出版后出版社除了支付作者家属稿费外,还支付给蒋先生三千元整理费,这完全符合按劳取酬原则的,可是蒋先生主动将三千元钱退还给出版社,理由就是,为自己的老师做事,能收钱吗?从这个故事中我获得的是作一个学者的尊严感。学者不是自由职业者,也不是天马行空的天才人物,学者是有师承、有传统、有传承功能的,他必须在一个特定的学术传统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之处,也就是人生的位置。
  
另外一件事情,十多年前,我的导师贾植芳教授生病住院。当时他家里只有一位老太太,没人照顾,是我带领了我的研究生(有博士生有硕士生)轮流在医院里值班陪夜,这件事在第一人民医院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因为在医院里照顾病人的不是亲生子女,却是复旦大学的博士生和硕士生。而且学生们都非常认真地照顾病人,非常自觉,也没有任何奖励的措施。当时系里连评奖学金大约也没有给他们加分。但他们都觉得照顾老师的老师是他们的光荣,没有谁想到什么奖励。这件事过去十来年,医院护工到现在还记得,把它作为美谈。
  
所谓师德,说到底就是学生与老师的关系,老师是以怎样的形象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从根本上影响到学术承传的力量。复旦大学之所以有这样好的学术环境,与这种承传的力量是分不开的。在中文系,某种意义上,正是朱东润、蒋天枢等老一代教授培养了章培恒先生这样一代学者,也正是章先生一代培养了我们这一代中青年学者,而我们,现在也正在把老一代的学术传统发扬光大,传授给我们的学生们。师德师风也正是在这样的传承中完成的。

 

关爱学生、培养学生,努力争做好老师
臧斌宇



从90年毕业留校起算,我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也有17个年头了,在这些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有几点小小的感悟。
  
第一就是作为老师要关爱学生,理解学生。我课后经常到学生机房去接触学生,与学生聊天,并将BBS作为和学生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几年下来,我现在已经成为了BBS上的神。每届学生我都争取参加一次他们的春游或秋游活动,学生的毕业聚餐我也坚持到最后,直到学生在草坪上闹完为止,通过种种这些努力,我和学生打成了一片,建立起了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第二就是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理工科学生,要避免仅重视专业技能,为此我曾专门在学院报纸上撰文,反对以纯计算机操作能力为导向的所谓“牛人”文化。这个问题现在有了复旦学院,开展了通识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应能得到一定的缓解。
  
第三就是老师一定要将教学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从教多年,曾多次被学生评为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我也喜爱在第一线给学生上课的感觉,哪怕在近几年承担大量学院行政工作的情况下,我仍坚持每年给本科生上2到3门主干课程。大二学年的一门主干课程,书籍8月份在美国正式出版,9月份开学我便引进作为教材;课程实验和考评机制也每年都做改进。
  
第四是大学教师一定要参与高水平研究。学生的培养有个三到五年的周期,为避免现在教的东西到毕业时就过时,人才培养必须要有前瞻性,而未来的知识只有通过高水平的研究才能取得。我通过主持参与科研项目,不但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更重要的是把前瞻性的成果和理念引入课堂教学中,保证了所培养学生的竞争力。
  
今年8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照总书记的要求,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要立足本职岗位,甘为人梯,关爱学生,培养学生,努力争做一名受学生爱戴的称职的好老师。

 

先做人 后治学
王吉耀



到今年为止我从医已经整40个年头了,从事临床医学教育也30多年。
  
我是逐渐对“医学教育”有了深刻的认识:作为医生诊治一名病患,是为一个家庭服务,而培养一批合格的医学人才,则能为更广大的人群、为社会服务;同样的,我一个人的努力,可以成为某一领域内的专家,而指导和带领一批有志者共同奋斗,则能够造就更多的专家。多年来我秉承这样的思想,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医学教育事业中,以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医学人才为己任。
  
作为一名医学生,医德比医术更加重要。我常常告诉学生们,做一名好医生要有爱心、责任心,要关心病人、同情病人。学做学问要先学做人。
  
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我除了理论课的教学,一直讲授《诊断学》、《内科学》、《临床流行病学》、《传染病学》等多门课,更注重床旁教学。多年来我坚持每周教学查房,要求病区不论是主治医师、住院医师还是进修医师、实习医师都要熟悉病史,仔细查体,并且要有自己的诊断和分析思路。每次的查房过程中我会根据病例提问,和大家共同探讨。在教学查房的一言一行中向学生示范了医德和医术。
  
几十年来的从医从教生涯,我已经培养了近30名硕士生和20余位博士生,他们不仅在医疗岗位上已是独当一面的后起之秀,有些更已经走上管理岗位,担任科室主任、学科带头人等职务。研究生的培养是一对一的,导师的身教言传和治学态度将对研究生的成长起很大影响,因此我对他们的培养和关心是全方位的。我鼓励他们积极向国内外权威杂志投稿,一遍遍地帮他们修改,并资助他们参加国际会议。我出国开会时总不忘将会议上最新的资料和新的科研思路带回来告诉学生。我关心学生的研究进展,定期汇报、一起研究解决问题。需要与其他部门协调,再忙都要自己出面。我严格审查他们的实验结果、论文逐字修改。我启发、引导身边的年轻医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有5名学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常常以一颗母亲的心关心爱护我的学生们,他们在生活上的困难,思想上的困惑,我都尽己所能的帮助他们。

 

大学要有良好的学风和丰厚的学养
俞吾金



在第23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认真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8月31日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受鼓舞,在这里谈三点感受:
  
第一点感受:搞好大学教育,关键在于抓好学科建设。总书记的讲话充分肯定了教育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的、总体性的作用。我认为,在大学教育中,学科建设是一个核心问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任何一所大学的学科建设上不去,比如,争取不到一级学科博士点和重点学科,就难以把一流的教师和一流的学生凝聚在学校里。这样的学科就很容易在国内同类学科中被边缘化。这次哲学学院上了一级重点学科,全国只有三家——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我们很受鼓舞。
  
第二点感受:努力为本科生的通识教育贡献力量。就教书育人工作而言,我过去比较注重研究生的教学工作,虽然作为青年教师时也给本科生上过不少课,但后来渐渐把重点转移到研究生教学中去了。有一次,我与一位本科生聊天,他告诉我,在哲学系读了四年书,还没有机会听过我和其他一些资深教授的课。他说,他非常希望在离开学校之前,有机会听到我的课。他的话使我深受感触。回想起来,在学校里或院里举办的各种研究生班上,我们给不少企业界的老总上过课,但在本科生中却没有系统地开课,只是偶尔做一些讲座而已。对于本科生来说,这确实是不公的。经过思考,我决定把今后教学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本科生那里去。上个学期,我为他们开设了《哲学导论》,这个学期又开设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精读》。今后,每学期都会向本科生开课,为搞好通识教育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第三点感受:在学术上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取。比如,给研究生上课,要努力做到:研究生读过的著作,自己要读过,他们没有读过的著作,自己也要读过。不然,怎么与他们进行交流呢?教师不但应该把自己理解为“教育者”,而且也要把自己理解为“终生受教育者”。换言之,教师本质上也是学生,需要活到老,学到老。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人有两次死亡。后一次是躯体的死亡,前一次则可能是精神的死亡。如果一个人不再思考,不再接受任何新的知识和信息,那么他的躯体虽然还在走来走去,但他在精神上已经死亡了。也就是说,第一次死亡已经降临到他的身上。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假如一个教师不再把自己同时理解为一个学生,就有可能下降为一个“准植物人”。
  
当然,要使复旦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关键在于:第一,要切实向国际上一流的大学学习;第二,要克服浮躁的心态,拿出学术上的精品来;第三,要千锤百炼,形成系列名牌课程;第四,要出学术上的大师级人物。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浮大舟而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浮大翼也无力。”只有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好教学工作,形成良好的学风和丰厚的学养,才有可能向世界贡献出大师级的人物。

 

教师要有奉献精神
陈纪修



胡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四点希望,高度概括了新时期党和人民对教师的要求,为广大教师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教书育人水平指出了努力方向。学习讲话,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
  
“爱岗敬业”,要热爱教师工作。教师工作,从小处讲,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前途;从大处讲,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兴旺。现在我们国家正沿着科教兴国的道路飞速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育事业最重要的任务。教师职业是崇高的,但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教师职业值得有才华、有抱负的年轻人以毕生的精力去投入。
  
在教师岗位上做好教书育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好书。要教好书,就要狠下苦功,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如何讲好课,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花终生的精力去学习,去提高。
  
要教好书,必须要有创新,要积极投入教学改革中。教学改革没有止境,需要精益求精。
  
提高教学水平,还要不断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在科研上下苦功。要关心学科发展,关心本学科跟相邻学科之间的联系,扩大知识面,不断吸收新的思想方法。
  
育人方面,必须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首先,必须以身作则。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是放在我们教师面前更为重要的任务。其次,必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情况,在他们遇到困难或感到困惑的时候给予热情的鼓励与帮助。

“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做一名好教师,首先要有奉献精神。看到学生成才,能给你带来巨大的成就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们要进一步认真学习总书记讲话,自觉养成良好的师德师风,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以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来感染学生,言传身教,思想育人,榜样带人,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