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春同志看望方永刚讲话引发我校政治课教师反响

发布时间:2007-04-10


4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来到解放军总医院,看望了正在这里住院治疗的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李长春同志高度赞扬方永刚的先进事迹,号召广大理论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向方永刚学习,为研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做出更大贡献。这一讲话引起了方永刚同志母校、我校社会科学基础部教师们的共鸣。

“以学习方永刚事迹为契机,创新‘思政课’教学”

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基础课程,也是传播党的理论,帮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辨证的思维方式最主要的阵地之一,其教学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兴趣和效果。方永刚的做法给了复旦教师们很大的启发,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一轮创新正在酝酿,不少教师更进一步在上课时注意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用更让学生接受的话语体系授课,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欢迎。

社科部副主任顾钰民教授表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在学习方永刚事迹的过程中,找到了榜样,深受启发。社科部要以深入学习方永刚校友事迹为契机,以信仰、激情、效果为主线,在‘思政课’的教学和改革中不断进取创新。”

如今,新一轮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正在酝酿出台,复旦社科部提出了 “在教学制度上保证学生更多的选择自由,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化被动学为主动学;在培养计划上,按照国际化、信息化的理论,改革全校课程设置,强化基础性,提高综合性,加大开放性,突出探索性,实施通识教育的教学理念实施课程设置”的教学理念。

“效果源于信仰和激情”

复旦政治课教师们表示,方永刚给他们最大的启示之一就是:效果缘于信仰和激情。方永刚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自己的终身信仰,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党的创新理论,所以他在宣传和传播过程中始终表现出高昂的激情。正是这种激情,生动地沟通了党的创新理论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也正是这种激情,打动了不同领域、身份各异的听众;还是这种激情,使他的宣讲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别人愿意听,愿意接受。

思想政治课教师孙翠宝副教授说:只有真信、真懂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把“思政课”教学作为自己的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才能在教学中充满激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于党的创新理论的教学和传播事业。

充满激情地讲解理论,其效果必然与干巴巴地讲解有着云泥之别。社科部教师们深刻地认识到,首先自己坚信党的理论,在课堂上带着激情学习理论、讲解理论,用通俗的话语和丰富的实践例子解释理论,再平凡的课堂也能产生不凡的效果。

“提升自身理论素质,培养优秀教学队伍”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以当代大学生为对象的社科部从事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其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马克思注意理论研究、教学队伍和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者队伍,是李长春同志日前看望方永刚时提出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

近年来,复旦大学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校党委书记秦绍德亲自担任课程调研组组长,学校制定了社会科学基础部十一五规划,并划拨专项经费投入课程教学改革和青年教师海外交流。刚刚从德国完成一年学术交流归国的郎秀云副教授说:“学校为思政课建设和教师成长提供了非常优厚的环境,成为复旦的思政课教师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我们身上背负着和方永刚一样的使命,这样的使命敦促着我们不断自我进步、不断创新。”

“改革思政教学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将创新落在实处”

现在,社科部已经向全校学生开设了《中共党史人物述评》、《中国‘三农’问题研究》、《当代中国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国际合作与冲突》等公共选修课,这些公选课从实际问题出发、从学生们感兴趣的时事现象出发,解释宣传党的理论,这些选修课因其内容翔实、理论生动、方式新颖而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好评。最近,思政课教师们开发出了针对不同班级特点和年龄特征及专业背景的个性化课件,不少青年思政教师还开设博客,用学生们的语言解读理论,引导青年;还有的利用bbs、网络电台和电子课堂(e-class)答疑解惑,和学生们真心沟通、真情交流。还有的教师主动要求兼任学生辅导员,打通第一、第二课堂,做到党的理论传播时间上全天候,空间上全覆盖。

思政课的教师们并不满足于丰富生动的课堂教学,他们把“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频频邀请热点人物、专家学者做客复旦的“时政论坛”、“中国市长论坛”,这些专家们不同角度的讲解,不仅丰满了学生们的知识储备,也提升了他们的理论素质和思维能力,成为思想政治课有力有效的补充。

春风又绿复旦园,杰出校友方永刚的真信、真情是这满目春色中最绚丽的一抹。每一个复旦思政课教师在感动之余,更要求自己像方永刚那样,真信理论、真情授课,成为大学生中党的创新理论的合格“翻译者”。(通讯员:周晔 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