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10月14、15日两天,以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为组长的教育部专家组在仔细审阅材料、认真听取汇报、积极酝酿讨论的基础上,通过了我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证,并认为该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学校“十五”建设目标,定位准确 、思路清晰 、特色鲜明 ,内容具体,基本可行。
与会的教育部专家组成员有:清华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李衍达院士、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教授、四川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卢铁城教授、四川大学副校长张肇达教授及设备论证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邓志威教授、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主任杨杰东教授。教育部直属高校办公室主任高文兵、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奇,市计委、市财政局领导,我校党政领导王生洪、秦绍德、彭裕文、翁铁慧、燕爽、杨玉良、张一华、王卫平、薛明扬、张平键、徐忠等,以及校学术委员会、校有关部门、学院(系)、医院负责人和拟建“211工程”项目负责人,共130余人参加了论证会。
10月14日,专家组认真仔细地审阅了学校有关材料;15日上午,在复旦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证会上,王生洪校长代表学校向专家组汇报了我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本内容。据悉,我校“十五”“211工程”投资主要用于重点学科建设,部分用于与重点学科建设结合紧密的校内公共服务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总经费为5.55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央专项经费1.85亿,上海市政府配套建设经费1.85亿,学校自筹建设经费1.85亿。我校“十五”“211工程”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实施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公共服务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瞄准学科前沿发展方向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学科的交叉、综合,在促进科研成果、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完成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转型,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规划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发挥关键作用”。按照以学科建设项目为抓手,凝练突破方向;发挥综合优势,加强学科交叉;统筹集成,突出重点;重视基础性建设;既出重大成果,又出优秀队伍等实施项目的原则,我校确定了重点学科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四个方面建设项目。其中,在全校各重点学科及相关学科酝酿的基础上,经反复研究和进一步凝练方向和建设目标,确定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3个。这些项目以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为核心,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并围绕前沿领域进行交叉综合,充分体现了我校学科的特色和综合优势,以及冲击世界先进水平和为国家及上海建设作重大贡献的雄心。其主要分布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集中体现我校传统优势,旨在加强基础学科,促进原创性研究,瞄准学科前沿和世界先进水平,拟取得重大突破或重要进展的学科项目,有6个;第二方面是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特别是两校融合后生命科学、医学和学校其他学科的结合,争取在若干方向取得重大突破的项目,有9个;第三方面是以探索和解决国家及上海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目标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有8个。
王生洪校长报告后,各位专家就报告中涉及到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经费筹措、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以及共享体系的建设等内容,提出问题和建议,校领导一一作了回答。
15日下午4:3O分,专家将此次论证结果反馈给校领导。组长许智宏院士宣读了专家组对我校“十五”“211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整体审核意见: 专家组同意学校在充分总结“九五”“2l1工程”建设的成就、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十五”建设目标,并认为这一目标定位准确、思路清晰、特色鲜明,内容具体,基本可行。《可研报告》中对预期实现的效益分析实事求是,在学校“十五”“211工程”建设中,经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在审核意见中,专家组还具体提出几点建议。
专家组成员、设备专家邓志威教授宣读了对我校《可研报告》的“论证专家组仪器设备购置审核意见”。
最后,专家组全体成员一致同意通过对《复旦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论证,并建议学校根据专家组的审核意见进一步修改以后抓紧上报审批,以便尽快组织实施。